1、生命·健康意识书到用时方恨少,练到熟悉才生巧。每个学段的“生命·健康”课程设计,不妨都把健康卫生知识的学与练形成“小考”的常态。通过“校会—家会—班会”的紧密结合,围绕卫生习惯的健康能力模块,通过校会进行集体宣讲与行动号召,班会进行策略研讨和行动跟进,家会进行同一主题来自学生宣贯和亲子对话,监督促进学生的卫生习惯养成。

3、聚焦防疫习惯,补白卫生大课堂回到群体生活的学生,防疫习铲邑诱匮惯建设,要从“空喊口号”,主动到基于行动能力的观念储备和习惯转变。“复课开学节”,邀请校医通过年级直播中课堂的方式,结合疫情案例故事引入,定制自救自护知识课堂,从健康码诚信申报,到群体空间自护自觉,到乘车环境自我防护,再到隔离人群接触与防护,以及消杀知识等方向,对学生进行防疫知识系统讲解。防疫知识课程化,为防疫知识积淀和习惯养成奠定扎实的基础。卫生健康的第一课,要强调基于行动的学习,再重申,再学习,再测试,再倡导。学,更要习。没有反复的对洗手等常识习惯的练习巩固,无以养成真正的习惯。学,还要考,通过关注防疫安全演练,确认行动能力的100%达成。学,还要变,务实抓好生活习惯的常规,才能有效改变陋习,共同开启健康生活,把有长远意义的事情做扎实。
4、生命·成长意识从个体出发,对学生假期成长的过程关照,是每年假期结束的常规关注点。疫情背景下的生命成长,要立根在“宅家小公民”德育系列课程的基础上,从情绪管理、健康管理、生活管理等维度,聚焦居家期间安静宅、花样宅、健康宅三个板块,进行开放交流与行动分享,在开学节上,做好对这个超长居家寒假的集体回顾与团队心理辅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