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山文化距今6000~5000年,是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,主要遗址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。辽宁西部,河北北部,吉林西北部,因1935年赤峰红山遗址的发掘而得名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群多以鸟兽形为主体,其中有现实题材的动物群,如燕,鸟,鱼,蝉等,也有模拟幻想中的神灵,如勾龙,猪龙,兽面形丫形器等,还有勾云形器,马蹄形器,二联璧,三联璧,双兽首(或人形)三孔玉饰等,构成了红山文化玉器群鲜明的特色。红山文化玉器在造型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讲求神似和对称,以熟练的线条勾勒和精湛的碾磨技艺,将动物形象表现的生灵活现,栩栩如生,极具古朴遒劲之神韵。

2、玉色红山文化玉器的本来颜色有白,碧,青,黑或是青中带黄,白中带黄诸色,典型的黄玉极其罕见,少数见到有灰白色者。红山文化玉器上往往带有沁色,但因所用玉料的不同和埋藏地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,既有多少和深浅之分。常见的有三种沁色:一是白色水沁,似雾状,在表面有很浅的一层;二是黄褐色土沁,以辽宁阜新胡头沟出土的三联璧上的沁色为代表;三是黑色水银沁,主要出现在白玉藏品上。另外有一些玉器上还带有玉的石皮。

4、造型几何形和动物形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主体。几何形分园曲形(如环,镯,马蹄形器等)和直方形(如方形玉璧等)。动物形有鸟,龟,蝉,鹰,猪,鱼,熊等形状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