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,看了新浪博友“奚薮巴赳儿子成灾”的博文2岁综合症解密(一)——孩子为什么发脾气,详细剖析了育儿的一些心路历程,让我感触颇多,也有所收获。因为真实真诚,所以很有研究价值。也让我想起了女儿还是一个两三岁的小娃娃时的那些事儿。
小孩子发脾气该怎么办是一个很普遍的话题,也是很多小孩子家长的困惑,我愿意借“儿子成灾”的博文谈几点自己的看法。
一、理解一下小孩子
首先,让我们来理解一下,孩子为什么会发脾气。孩子一岁之前自我的意识还比较弱,所以对父母的安排没有多少异议。但是一岁之后,自我意识逐渐增强,自己的主意、愿望、要求越来越多,其中不少是与父母的想法、规矩或原则不一致的。其实孩子有些不同的愿望和想法是很正常、很自然的:有些事情孩子不知道这样可能是不太恰当的。比如,爱吃零食,只是因为味道确实好,他可不知道营养的事情;妈妈在做饭的时候,想让妈妈抱,只是他的一个愿望,他考虑不到这可能不适合的;晚上到了九点十点不想睡,只是因为他不困,他可不明白按时作息有什么必要性;玩具玩过了不收拾,只是他有点儿懒得动或者急着想做其他的事情......
我常说,宽容的基础在于理解,如果能够理解孩子,就会对这些行为宽容,就会考虑孩子的想法的合理性,而不是简单甚至粗暴地拒绝,那么孩子可能就不会发脾气了。
但是,我们理解孩子的目的并不是要完全按照孩子的想法来——这样就成为纵容了。如果孩子的要求确实有其不合理性,那么父母理解了孩子之后,心情会平和,会试着好好和孩子商量,谈判,用这种方式去和孩子达成妥协:可能是孩子的意见,也可能是父母的主意,也可能是折中或者变通的方案。
但是如果父母一心要立规矩,坚持原则,就会拿出警察或者军队的劲头来,你的要求和愿望就是不对!为什么?因为与我的规矩、原则,或者我的一时的想法不同,你算哪根葱,有我懂得多吗?就是不行,根本不给申诉的机会。夸张一点儿来说,你应该在影视中看到过那些被冤屈判决之后无奈地哭天喊地的人吧,小孩子也是这样,父母拒绝之后,他没有什么办法,他不会讲理,只能失望、冤屈,所以第一通过哭闹、发脾气发泄情绪、不满,第二想通过哭闹来让父母考虑他的愿望。父母可能觉得他很烦人,其实孩子是很可怜、无助。父母如果不理睬,有的孩子会无奈地停止,有的则会像电影中的那些人一样更加猛烈地反抗。
很多父母这么做本意是为了孩子好,但是想象一下,只是坚持自己的规矩和原则,而且执行得很严格,孩子是否可怜、无奈啊,孩子并不觉得自己的就是错的啊。
孩子与自己不一致的要求和愿望不见得是不合理的,而且一般都有一定的合理性!这是问题的关键。
二、孩子发脾气怎么办
孩子发了脾气之后,很多父母的想法就是:你发脾气的目的不就是让我达到你的要求吗?那么我就是不理睬你,让你知道这样没有用。其实,这与行为疗法的原理是一样的,就是让孩子通过结果明白这种行为没有用,而逐渐放弃这种行为——通过改变结果来改变行为。同时,也是给孩子一点儿教训,看,我的原则你就必须听,我要坚持原则,树立自己牛X哄哄的权威。看起来很美,但这让也我想起了《申肖克的救赎》,那些囚犯也是这样无奈,因为面对绝对权威的监狱长和看守时毫无办法,彻底地无助,真是悲剧。
但是,虽然父母可能觉得不合理,但孩子的愿望只是他的一个正常、自然的诉求,有其合理的地方。而且孩子发脾气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宣泄,也不全是为了制服父母。所以没有必要提升到“阶级斗争”的高度。孩子哭天喊地,甚至自残都不理睬,也没必要。
发脾气代表着孩子有情绪,多数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注意力。参考轻松了解情绪的奥妙 ,管孩子,要了解情绪的规律——一个例…。给他看看喜欢的动画片,给他一个喜欢的玩具,和他说说很感兴趣的事情,数数汽车......大多数情况下很快就平静下来了,等情绪平静下来再和他讲道理、商量、谈判。这不代表着让步和屈服,而是对情绪规律的尊重。这种做法,因为不是马上去满足孩子的要求,所以,也不会对发脾气形成强化。
不要让孩子的情绪积累到自残的程度。不是每个妈妈都像“儿子成灾”那样幸运,很多自残并不因为不理睬就会停止。
三、什么是合理的要求和愿望
儿子成灾说: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严辞拒绝,当然合理的要求也要适当满足。这个说法从逻辑上来讲毫无问题。但关键是,究竟什么是不合理的要求,是从母亲的角度还是孩子的角度,所谓的坚持原则其实是母亲的视角。在这篇文章里晨晨的两次要求抱抱,都是可以理解的要求,不是无理取闹,不能说是不合理的。后来“儿子成灾”也理解了晨晨发脾气的原因。
四、美国学者研究给我们的启示
“儿子成灾”引用了一位美国学者的实验研究,我觉得很好。
五、一个坚持原则的例子
米儿娘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。一个两岁多的孩子MAY在学跳舞,她看到米儿抱着熊大哥舞跳的高兴,就想起来去抱着自己心爱的布娃娃跳舞,结果看管的霍阿姨强行把布娃娃从她怀里夺过来,嘴里说:不许抱娃娃,抱了娃娃你就不专心跟老师学跳舞了,你的动作也学不好了。MAY自然不干,先是试图把娃娃抢回来,抢不回来就开始放开嗓门大哭,其实两岁多的孩子学跳舞还不是为了个高兴,培养个兴趣,动作学得准确与否有多大的关系呢?霍阿姨到这个时候还是分不清是让孩子高高兴兴地跳舞重要,还是坚持要孩子服从自己重要,还是坚持不给娃娃。MAY已经伤心地无法控制自己了,瘫倒在地哭的上气不接下气。别的孩子也都注意到了,都停止了跳舞围到她旁边看,老师也不得不暂停,等待霍阿姨把MAY的情绪调整好,或者干脆把她带出去平静一下。
霍阿姨此时也很尴尬,但是还是试图哄劝MAY不哭去跳舞,坚持不给问题所在的布娃娃。有个妈妈说了一句:你就把娃娃给她吧。霍阿姨面子上过不去,而又把自己的面子看的比孩子的利益还重,口气很强硬的说:不能给!越是哭闹撒赖越是不能给!抱娃娃不能专心跳舞,我这是为你好,快听话,快去跳舞,大家都等着你呢。
大家反思一下,对号入座。谁是这位霍阿姨,谁是《肖申克的救赎》里的监狱长呢?
其实重点在于如何让孩子少发脾气,少生气,而不是发了脾气怎么办。孩子常发脾气,可能说明你的教育方式有问题,你有再高明的方法去灭火也是失败的。所谓的做正确的事情比正确地做事情要好得多。
六、想想自己
一位常来咨询的妈妈文:昨天给孩子鼻子滴了一种薄荷油,孩子很难受,和我发脾气。我向他道歉了,可是他还是有点不依不饶,说让我帮他接尿,帮他脱衣服。我说:你怎么得理不饶人呀,可能声音稍大,孩子就哭了。但我保证,我绝对没有生气。您看以后这种事情我改怎么处理呀。
我说:在孩子有情绪时,是个不讲理的小魔鬼。所以,要么顺应他的要求,要么转移注意力,不要再坚持什么原则了。
妈妈明白了:其实我以前发脾气的时候,也这样,孩子都和我道歉了,我心里还是不舒服不爱搭理他。
这位妈妈已经学会读懂孩子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