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刺史,又称刺使,职官。“刺”是检核问事的意思,即监察之职。“史”为“御史”之意。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或者市长,是一郡或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。这个官职随着朝代不同,含义不同,在宋朝就被废除。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管辖范围,比如,秦制,每郡设御史,任监察之职,称监御史(监郡御史)。刺史制度在西汉...
-
刺史,又称刺使,职官。“刺”是检核问事的意思,即监察之职。“史”为“御史”之意。秦制,每郡设御史,任监察之职,称监御史(监郡御史)。汉初省,旋复置。文帝以御史多失职,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,不常置。汉武帝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,又于元封五年(前106年)分全国为十三部(州),各部始置刺...
-
相当于国家统计局处长级。宁州刺史:刺史也为太守相当于省长。巡行郡县,以“六条”问事。为“省察治状,黜 正文 1 狄仁杰所属职位相应现代职位介绍:法曹:古代司法机关或司法官员的称谓。《新唐书·百官志》:“法曹,司法参军事,掌鞫狱丽法,督盗贼,知赃贿没入。相当于地方公安局长。侍御史:受命御史中丞,...
-
司马和长史合称为“上佐”,是个地方小官,唐制规定,凡刺史缺员或为亲王兼领时,上佐可代行州事。但在一般情况下,司马并无具体职任,司马不亲实务,朝廷多用以优待宗室或安置闲散官员等,所以白居易称这类官为“送老官”。约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和顾问。扩展资料:(1)司马中国历史上职官名,其执掌事务不一,...
-
”隋唐时是州郡太守(刺史)的属官,如《琵琶行》:“元和十年,予左迁九江郡司马。”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,位在州郡别驾、长史之下。3、大 正文 1 1、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。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,汉代称大司马。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。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》:“我因恶了高太尉,生事陷害,受了一场官司...
-
而白居易当时的职务是江州司马,司马一职在别驾、长史之下,是州刺史的佐官,当时,实际上是闲职。其官阶是最低的文散将仕郎,从九品,所以,只能穿青衫。 其实不是以深浅为高低的,而是以难易来定位的,在古代紫色和绯色的染料是最难调配的,所以很稀少就显得穿的人高贵了。扩展资料男子服饰 官服清代的官...
-
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,州官称刺史,属官有长史、司马等。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,设节度使,属官有行军司马、参谋、掌书记 正文 1 知府地位相当于现今一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任市长。知州则相当于地级市代理市长。知县相当于现在一个县的行政长官, 如县长。古代官位等级即古代官职,涉及官署名、官名、官员的职掌等方面...
-
4、于义熙元年(405年)转入建威将军、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。5、义熙元年(405年),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,任八十一天。扩展资料陶渊明仕途的经典故事:不为五斗米折腰公元405年秋,他为了养家糊口,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。这年冬天,到任八 正文 1 陶渊明的仕途:1、孝武帝太元十八年(393年...
-
《琵琶行》的创作背景:唐宪宗元和十年(815)六月,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,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,朝野大哗,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,以安藩镇“反侧”之心。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,有“擅越职分”之嫌,而且平素多作讽喻诗,得罪了朝中权贵,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。司马是刺史的...
-
专门执掌监察职能。当时在内廷监督百官并且保管档案的称之为侍御史,派往各地监察郡县的叫监御史。到了汉代御史制度更加完备。中央设置御史府,东汉改成御史台,为国家最高专门监督官员的机构。并且将御史中丞作为“主管干部”,专门“察举非法”。到了汉武帝时期,朝廷又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,取名为“刺史部”...
-
菱溪石记原文加翻译 简介 一、原文:《菱溪石记》北宋文学家 欧阳修菱溪之石有六,其四为人取去,而一差小而尤奇,亦藏民家。其最大者,偃然僵卧于溪侧,以其难徒,故得独存。每岁寒霜落,水涸而石出,溪旁人见其可怪,往往祀以为神。菱溪,按图与经皆不载。唐会昌中,刺史李渍为《荇溪记》,云水...
-
判佐是从八品的司法官。判官是唐时节度使、观察使和防御使这类地方大员的僚属,佐理政事。狄仁杰,出身太原狄氏,早年以明经及第,历任汴州判佐、并州法曹、大理寺丞、侍御史、度支郎中、宁州刺史、冬官侍郎、江南巡抚使、文昌右丞、豫州刺史、复州刺史、洛州司马等职,以不畏权贵著称。天授二年九月,升任宰相,担任...
-
白居易(772~846),唐代诗人。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。其先太原(今属山西)人,后迁下邽(今陕西渭南东北)。贞元进士,授秘书省校书郎。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。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,得罪权贵,贬为江州司马。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,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,后官至刑部尚书。在文学上,...
-
“笠” ,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。独:独自。作者简介:柳宗元(公元773年—公元819年11月28日),字子厚,汉族,河东(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)人, 唐宋八大家之一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、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“柳河东”、 “河东先生”,因官终柳州刺史,又称“柳柳州”。写作背景: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,...
-
2、时官时隐(29岁到41岁):13 年中,他过着出仕、闲居、出仕、闲居的动荡摇摆的生活。因其闲居,有隐的意味,故称为时官时隐。代表作:《感士不遇赋》、《归去来》、《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》。3、田园躬耕(41 岁到63 岁):陶渊明归隐田园以后,尽管在晋末曾征他为著作佐郎;在宋元嘉时,江州刺史...
-
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兼省军区司令员。抚台:即巡抚。布政司:承宣布政使司(简称布政司),长官为布政使,官品为从二品,掌管一省的民政、田赋、户籍。相当现在的副总理或国务委员一级。扩展资料地方官职: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。郡的长官,秦称郡守,汉称太守。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,州官称刺史,属官有长史、司马等...
-
《童区寄传》的全文解释。简介 白话译文柳先生说:越地的人寡恩薄情,无论生男生女,都把他们当作货物一般看待。孩子七八岁以后,父母就为贪图钱财而把他们卖掉。如获得的钱财还不能满足他们的贪欲,便去偷他人的子女。汉族官吏则利用这种恶习为自己谋利,只要能得到僮仆,他们就放纵而不加追究。因此,越地人口减少...
-
《吕僧珍不仗势》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简介 原文翻译:吕僧珍在位期间,公平对待属下,不徇私情。堂兄的儿子吕宏起先以贩葱为业,在吕僧珍就任以后,就放弃贩葱业想求他在州里安排个官当当,吕僧珍说:“我蒙受国家大恩,没有什么可以报效的。你们本来有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职业,怎么可以胡乱要求得到不该得的职份!还是...
-
司马是刺史的助手,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“犯罪”官员,属于变相发配。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,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,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,消极情绪日渐增多。元和十一年(公元816年)秋天,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,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, 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,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,心情抑郁,结合自己...
-
趁人之危是什么意思 简介 趁人之危,汉语成语,拼音是chèn rén zhī wēi,意思是利用别人有困难或危险时加以要挟或伤害。出自《开拓者,开拓者》。成语故事:东汉凉州刺史梁鸿的属官苏正和不畏强权,依法查办武威太守。梁鸿担心会牵连朝廷高官,想杀了苏正和灭口,就找好友盖勋商量对策。虽然盖勋和苏正和是死...
-
扩展资料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(822年)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。当时朝廷政治昏暗,牛李党争激烈,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,自求外任。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,因作此诗。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。“一道残阳铺水中”,残阳照射在江面上,不说“照”,却说“铺”,这是因为“残阳”已经接近地平线...
-
不甘久隐。全诗用语浅淡,近乎口语,或暗用典,或明用典,或正劝,或反讽,喻之以理,晓之以情,在看似平淡的外表下蕴涵着浓郁的朋友情谊,含意颇为深远。作者简介:裴迪,唐代诗人。关中(今属陕西)人。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郞。早年与王维友善,同居终南山,相互唱和。现存诗多为五绝,常描写幽寂的景色,...
-
浪淘沙其八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简介 创作背景:唐朝自安史之乱后,气势顿衰。藩镇割据,宦官专权。才人被外放,愤激之际,怨刺之作应运而生。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,如《浪淘沙九首》。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,且非创于一时一地。据诗中所涉黄河、洛水、汴水、清淮、鹦鹉洲、濯锦江...
-
州司临门,急于星火.是什么句式 简介 状语后置的句式。介宾短语“于星火”做“急”的状语。这句话的意思为: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,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。出处:魏晋·李密《陈情表》逮奉圣朝,沐浴清化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,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。臣以供养无主,辞不赴命。诏书特下,拜臣郎中,寻蒙国恩,除臣洗...
-
有一句成语怎么说来着:”………却因……而死“大概就是自己的无心之举,却间接的伤害了别人。求告知!简介 我不杀伯仁,伯仁却因我而死。“我不杀伯仁,伯仁却因我而死”是一句谚语,出自《晋书·列传三十九》,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,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;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,伯仁的死与我有...
-
“周公恐惧流言日,王莽谦恭未篡时。向使当初身便死,一生真伪复谁知?”是什么意思 简介 “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日子,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。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,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?”“周公恐惧流言日,王莽谦恭未篡时。向使当初身便死,一生真伪复谁知?”出自白居易的《放言五首·其三》全文赠君一...
-
皆负责统领地方自卫队,地位低于节度使。一般都团练使多由观察使兼任,州团练使常由刺史兼任。扩展资料都监是在具体的事情上对寺院进行监督的,他要把执行过程当中遇到的一切问题,及时地反馈给决策层,但是,都监不能直接向决策层下达命令。谁拥有这个权呢?当然是方丈。所以我们才说,都监是方丈的“左膀”。
-
有一个偷盗阳城的树的人,阳城遇见了他,担心他会羞愧,就退步躲藏起来。阳城家中曾经断了粮,派仆人去借米,仆人拿米换了酒喝,醉倒在路上。阳城为仆人迟迟未归而感到奇怪,就去与弟弟一起迎接他,仆人睡在路上还未醒,阳城就把他背了回来。等到仆人醒了,深深自责谢罪,阳城说:“天冷喝酒,有什么值得责备的...